本报记者 李柯夫 通讯员 蔡颂 张永涛 长沙报道
一方水塘,几栋低矮的建筑……湘江边上一块约11亩的土地,是上世纪80年代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修建的淡水鱼育种基地。多年来,不断有开发商找到学校,想做商业地产,均被学校一一拒绝。
2019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少军入选。
继他父亲刘筠院士之后,成了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第二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给年轻教师解决液化气罐难题
对于二里半,刘少军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师大附中读中学,再到湖南师大读本科再到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这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
1989年,刘少军硕士毕业后留在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当时,一部分家庭从烧煤转为烧液化气,但有些年轻的老师因没有买液化气罐的指标只能“望气兴叹”。有一次,刘少军在校园偶遇了副校长,他向副校长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没问题,你们打个报告,我来批。”副校长说。不久,大部分年轻老师都用上了液化气。
刘少军的父亲刘筠院士于2015年1月底去世。“父亲每次病危的时候,学校的领导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询问父亲病情。”刘少军说,当时正值寒冬,天气非常冷,学校的点滴关怀都让他感受到温暖。
培养一批水产研究领域的人才
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对科研工作的支持,要从校内的鱼类遗传育种科研基地说起。
在这里,刘筠带领团队,最早在我国获得了草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成功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湘云鲫和三倍体湘云鲤。也是在这里,刘少军和团队成员培育出优质鱼类,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为大家吃好鱼作出了贡献。
曾经有人出高价买这块地,为了支持刘少军他们的科研工作,学校没有卖。每年的3月至6月是鱼类产卵季节,刘少军只要在长沙,要找人肯定在实验基地。早出晚归,一次次从成百上千条杂交鱼里收集珍贵的精液、卵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培养皿里守候。科研除了坚持,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他只能带着团队耐心收集。
“实验室有今天的成绩,是偶然也是必然。”刘少军说,这离不开两代人的奋斗,也离不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对于科研人员,学校从来都是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容许科研人员“试错”。正是因为学校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才拥有了培育科学家成长的沃土。
“学校是跳出师范大学,来办师范大学,支持科研团队做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科研工作。”在刘少军看来,作为一个师范类学校,原本以为只要做好师范育人工作就行了,湖南师大却能全力支持科研团队做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科研工作,实属难得。“我很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同时也会把学校对人才重视的精神传递下去。”他说。
在刘少军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基础,要看老师如何去教育和培养学生。近10多年来,实验室招收的研究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基础及英文水平不是很好,缺乏自信。他常常鼓励研究生们,只要勤奋加创新研究就能做出好成绩。
在实际工作中,刘少军一步步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多读、多看、多做、多想,每当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困难,他都想办法予以解决。
耐心开导,树立学生的自信;提供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立;带领学生进行系统艰苦的研究工作,让他们自强。很多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但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还能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绩并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
30年来,他坚持在教学一线,鱼塘就是他的课堂。他培养了25名博士和73名硕士,为我国水产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支持和促进刘少军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学校党委书记蒋洪新、校长刘起军多次率队到生命科学学院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的具体困难,整合资源,强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保障。学校出台《关于加强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学术、财务、人事等方面赋予实验室一定自主权,每年召开一次专题建设专题办公会。
湖南师大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湖南人才强省战略的一个缩影。12月24日,省委书记许达哲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就人才引进和培育问题特别强调:我们要打造“三个高地”,关键在人才。要围绕打造“三个高地”强化招才引智,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找人才、人才聚人才的作用,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20-12/30/content_3041044.htm
编辑:张凌暄
责编:张永涛 马铁泉
审核:蔡颂